银行电子化再加速:防疫期间仅中老年人去柜台办业务

疫情当前,勤洗手、多通风,少出门甚至不出门的“自我隔离”已经成为共识。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,普通家庭线上满足所有生活物资需求已不再是难题。
在金融行业,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的发展也将部分金融业务搬到了线上,在线抗“疫”,各有不同。而因受到疫情冲击,传统银行加速了线上业务的升级推进,“零接触式”金融服务时代正在逐渐到来。
01
2019年手机银行用户比例增长幅度达6%
2月1日,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》提出,金融机构要加强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,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、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;银行业金融机构、非银行支付机构要强化电子渠道服务保障,引导客户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、个人网上银行、企业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、支付服务APP等电子化渠道在线办理支付结算业务。
随后,多家银行响应监管号召,宣布调整营业网点的工作时间,停止办理柜台业务。采用线上办公的运营模式,通过手机银行APP提供金融服务,以减少人员接触,避免交叉感染风险。
以上海银行业机构为例,2月10日至2月16日期间,浦东银行上海分行的各营业网点错峰营业,招商银行上海分行、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各网点营业时间调整为10:00-16:00,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在周末营业的网点仅办理对私业务等。各银行在调整公告中均指出,建议市民优先选择手机银行、网上银行、自助机具等办理业务。
但事实上,“电子银行”开展业务由来已久。1996年2月,中国银行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站,成为我国第一家开办网上业务的中资商业银行。此后,网上银行逐渐普及开来,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在金融业得到体现。

网上银行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,也扩大了其客户群体。从个人网上银行来看,适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日常消费支付与转账,基本业务包括开户、转账、投资理财等;企业网上银行则适用于企业与政府部门等企事业客户,帮助企业等调配资金,处理大批量的网上支付和工资发放等问题。
而手机银行,则是在网上银行发展成熟后逐渐根据客户需求衍生的产物。在历经了最初的短信银行、web银行后,手机银行以智能手机为载体而生,并在2013年得到迅速发展。
手机银行也是传统银行实现电子化的重要渠道之一。通过各银行上线的手机应用程序,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完成查询、转账、临时挂失等基本操作。发展更为成熟的手机银行APP,还提供基金理财、手机股市以及信用卡业务等服务。
手机银行为客户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。同时,手机银行已成为银行业最重要的线上流量入口,成为各家银行争夺客户的“主战场”。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(CFCA)发布的数据,2018年,手机银行用户比例首次超越网上银行,成为用户办理金融业务的首选渠道。
2019年12月5日,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《2019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》指出,2019年手机银行用户比例增长幅度达6%,增速达11%;个人手机银行方面,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用户平均规模为8603万,较去年同期7696万提升11.8%。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数量最多仍为中国工商银行,2019年用户规模首次突破3亿。
02
“防疫期间,去银行办理业务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”
第三方报告数据显示,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,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量约22.5万个,相较于2018年第四季度初已减少425个。其中,中、农、工、建、交以及邮储等六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数量下降相对明显,自2018年10月以来减少566个网点;股份制商业银行减少260个网点;农村商业银行已有226个网点终止营业。
但在银行业机构网点数量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,城市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网点总量仍有少量新增。2019年前三季度,城市商业银行新增网点330个,村镇银行在2019年新增网点312个。

银行网点的增加也与部分人群对于APP等线上业务的接受程度有所关联。某农商行县市网点的一柜台人员曾告诉柒财经,在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人员中,年轻人占比较轻。而在防疫期间,去银行办理业务的人员几乎都是中老年人。
而以招商银行为例,招商银行在其2019年中期财报中指出,金融科技全面应用,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。截至2019年上半年,招商银行企业App客户数达75.80万户,较上年末增长41.97%,月活跃客户数达31.78万户,较上年末增长54.65%。
一边是手机银行用户比例持续增长,另一边则是各银行在手机银行APP布局上“硝烟弥漫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已有超过3600家银行发布了手机银行APP,更新迭代更是屡见不鲜。指纹登陆、人脸识别等技术已经成为手机银行APP的标准配置。热点新闻、城市服务、甚至是短视频等内容,也已经在不少手机银行APP中出现。
而另一方面,就在传统银行加速线上业务布局之时,自2014年开始陆续获批的民营银行登上历史舞台。其中,以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横空出世,开启了银行无线下网点的纯线上金融服务模式。
基于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,互联网概念银行的金融业务完全在线上开展。因此,相较传统银行在疫情期间加紧线上业务升级的状态,互联网银行则更显得游刃有余。以定位于互联网交易银行的武汉众邦银行为例,疫情期间关闭了位于武汉的唯一一家线下网点,全体员工开始在线办公。
值得注意的是,手机银行APP的本质,依旧是银行的交易结算工具。而除了银行机构外,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支付工具也为金融业务便利化创造了条件。
手机银行迅猛发展的2013年,也是移动支付崛起之时。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14年发布的《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》,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共计16.74亿笔,同比增长212.86%;移动支付金额9.64万亿元,同比增长317. 56%。
电子商务成为移动支付的重要场景之一。此后的几年间,移动支付的场景逐渐增加,微信支付、支付宝等与银行、基金、保险公司等展开合作,衍生出多种其他服务。不仅如此,微信、支付宝进行的免费转账业务,因强大的获客能力一度“倒逼”多家银行陆续推出“网银转账免费”的新政策。
此外,还有持证上岗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线下收单、预付卡等业务,逐渐囊括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的消费结算场景。用户的支付习惯逐渐改变,“扫码支付”在大街小巷而今已让人习以为常。
03
运营成本降低与风险暴露并存
线上开展相关业务,在降低了银行运营成本的同时,也为用户带来便利。但不可避免的是,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。
2月11日,银保监会官网发文指出,近期,一些银行保险机构收到投诉反映,有不法分子利用疫情发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,侵害消费者利益。广大消费者要注重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和金融资产安全,注意银行卡使用安全,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。
相较传统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营业模式,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等最大的风险便是在于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。不法分子伪装官方网站、APP等欺骗用户,在获得身份证号、银行卡账号、交易密码后,对用户账户进行操作,造成用户资金损失。
不仅如此,银行通过APP获客也一度引起众议。此前,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强行制定APP推广指标的消息也屡有传出,“办理业务先下载APP”也一直为用户所诟病。
同时,为了确保用户信息真实有效,注册银行类APP所需要填写的信息相较其他类APP更为详细,用户隐私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。2019年12月,公安部便曾通报光大银行、天津农商银行、天津银行等3家银行类APP侵犯用户隐私,被下架整改。
而作为银行推出的工具类APP,不同银行的APP在活跃度方面有所欠缺,用户规模、粘性等方面也缺乏竞争力。部分银行基于获客等方面考虑,产生了一个银行多个APP的混乱局面,反而给用户带来了不便。
对于传统银行来说,这场突如其来的病毒催生了线上业务的加速升级,或将带来一场新的技术变革。银行业这艘大船,因扎根于传统线下网点开展业务,想要让其掉头走上变革之路并非易事。防疫这场东风,给银行业带来的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认为,疫情中反映出用户加速线上、移动端迁移的趋势。中小银行作为我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供的主力军,但目前自身面临资本金不足、不良率上升、内部治理不完善等问题。如果不能实现数字化,进行线上线下结合获客、服务、风控等,中小银行未来将会加速边缘化,流动性风险也会加速暴露。
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也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采访时指出,未来,银行应持续优化和丰富“非接触式服务”渠道与场景,加大对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、微信银行等自助服务途径的资源投入与优化整合力度,让服务渠道更加便捷,同时,将金融服务更多地嵌入客户工作、生活、学习等场景中去,提高“非接触式服务”的渗透率。(文 / 立夏) 

相关产品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