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年初,国家医保局表示持续深入推进药品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,将在地方层面开展具备专业特色的全国联盟采购,预计达到20个左右。3月初,四川与重庆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青海组成六省(市、区)省际采购联盟;4月1日起,广东牵头组织联盟省份开展的第三、四、五批国采协议期满的阿哌沙班片等48个药品的中选结果开始执行。
随着集采多维走实,部分医药企业从最初的不适应,面临利润下滑、市场份额重新分配的阵痛,逐渐摸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径,走向了新生:行业在成本管控能力、创新研发实力、市场开拓水平等多个关键维度上实现了同步飞跃;促使中国医药产业实现了生态级进化,为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。
智造重塑全链条生产
集采政策对医药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医药企业掀起了一场全产业链的“成本革命”。
在生产环节,实现智能化突破。头部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,率先完成智能工厂改造。截至2024年,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正式超过美国,在医药行业可以精准完成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,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,降低了人工成本。
有制剂企业借助数字孪生技术,对生产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模拟和优化。通过数字模型,企业能够提前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,及时调整生产参数,实现能耗大幅降低。值得关注的是,部分领军企业开始应用量子计算优化分子合成路径,显著提升原料药合成效率。
供应链方面,正进行智慧化重构。采用智能仓储系统的企业,通过自动化的货物存储和检索,提升库存周转效率。生物药企则在冷链物流方面运用温度监控技术,并对运输路线规划进行优化,将冷链物流成本降至每公里的历史低位,确保了生物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稳定性。
管理体系也在悄然进行数字化跃迁,成为降本增效的“隐形引擎”。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,实时采集和分析设备运行数据,构建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,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,将缺陷率大幅下降。
值得关注的是,基于机器学习的需求预测系统将大大提升库存准确率,企业资金周转率同比提高。
创新驱动产品高端化
集采政策宛如“鲶鱼效应”,打破了以往医药市场的格局,激活了医药创新的深层动能。近年来,不少上市药企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,“First-in-Class”新药临床申报占比大幅上升。
3月30日,恒瑞医药公布2024年报,报告期内累计研发投入82.28亿元,创历史新高,全年获得创新药临床批件112个;百济神州2024年报显示,研发投入19.53亿美元,占收入51.3%,亏损收窄26.9%;上海医药2024年研发投入28.18亿元,其中研发费用23.94亿元,同比增长8.64%。
中国创新药也逐渐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。例如,迪哲医药的舒沃替尼、乐普生物的维贝柯妥塔单抗、翰森制药/葛兰素史克的HS-20093、先声药业/宁丹新药的依达拉奉右莰醇舌下片等均在2024年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。
技术平台有集群化发展趋势:抗体药物偶联物(ADC)、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(PROTAC)等12类前沿技术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。
随着创新药企扩大全球化布局,行业价值加速重构。LiveReport统计数据显示,2024年全年,我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也再创新高,完成125项海外授权,同比增长16.8%,授权总金额高达525.7亿美元,同比增长27.4%。值得关注的是,生物药CDMO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高位,意味着中国的生物药研发生产能力得到了全球的认可,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产业链已具备全球竞争力。
生态级进化开启纪元
集采加速了医药产业“成本-创新-市场”的飞轮效应。智能制造释放的降本红利反哺研发投入,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创新研发,推动产品高端化。创新突破构建的临床价值支撑渠道升级,优质的创新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渠道合作,拓展了市场空间。市场扩容创造的增量空间又为技术迭代提供动能,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。
这种生态级进化,不仅标志着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能力驱动,更预示着中国医药产业全球竞争力的根本性跃升。在2025年的新起点上,这场变革仍在向纵深推进。
随着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渗透率增加,3D打印个性化给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,以及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的持续突破,中国医药产业正在构建起涵盖研发、生产、流通、服务的全价值链能力体系。